11月19日,全球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的领导者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发布了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喜飞教授上榜。这也是继他2018年入榜之后再次喜登该榜。西安理工大学入选人数并列全国高校第66位,陕西省属院校第1位。
据悉,该名单遴选是科睿唯安基于WOS(Web of Science)中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引文客观数据,精选出过去十年发表高被引论文的科研学者,展现出某学科领域中的科研人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全球同行的集体认可及影响力。同时,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也是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所占权重达20%。2019年度全球来自21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6000多(人次)高被引科学家入榜。中国大陆机构共计636人次入选,覆盖了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19个学科领域(含交叉学科),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位。
人物简介 |
李喜飞,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18年、2019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现任西安理工大学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陕西省储能材料表面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副主席,Springer-Nature旗下国际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即时影响因子已超过18)执行主编,陕西省高性能新能源动力电池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安纳米科技学会常务理事等。 曾获陕西省百人计划(创新长期),天津青年五四奖章,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131”创新型第一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等。主要从事微/纳米功能材料界面的设计、优化及二次电池的应用研究,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230篇SCI学术论文,SCI引用9600次,H因子为51,4篇论文被评为ESI 1‰热点论文,26篇论文被评为ESI 1%高被引论文,有17篇学术论文被Adv. Energy Mater.、J. Mater. Chem. A、Chemsuschem、Chem. Commun.等选为封面文章重点报道。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等20多项科研项目,作为课题骨干成员参与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科研成果曾被天津卫视午间新闻报道。 同时,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也囊括了来自全球的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该榜单的产生是基于论文发表数量和引文客观数据,不分国家、不分年龄,在各个学科精选出过去十年发表高被引论文的科研学者,以展现某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受到全球同行的集体认可度及影响力。能够登上这个顶尖级的榜单,笔者认为李喜飞教授成绩的取得肯定与他背后的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李教授及其团队背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呢?带着这些好奇心和疑问,我们有幸采访了李老师,听他讲一讲他和他的团队在科研一线的点点滴滴。 |
记者:李老师您好!近日获悉您荣登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向您表示祝贺。请谈谈您的入榜体会? 李喜飞:获得这个荣誉,我觉得特别幸运。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我认为干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单打独斗是不可取的。“高被引”不是我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整个科研团队的合力;其次,我要感谢咱们学校。我是从2017年9月来到咱们学校以后才拿得这个荣誉的,所以要感谢学校各级领导在科研上给予我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最后,对于这个结果我很欣慰。2019年榜单陕西上榜高校有五所,咱们是唯一入榜的一所省属院校,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回报学校,真的特别欣慰。 记者:能介绍下您的团队,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吗? 李喜飞: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1月,由我校和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孙学良院士、张久俊院士是团队领军人物,团队成员有我校专职教师秦戬、李文斌、杨慧娟、王秀娟、王晶晶,瑟福公司的总经理何显峰、总工程师杨洪也是团队的核心成员(我校兼职硕导),还有博士后、研究生等重要成员。每个团队成员均有各自的研究方向,但都是在新能源材料研究这个领域之内。 记者:新能源材料研究,能通俗地给我们讲解一下吗? 李喜飞: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是关键,这个研究方向现在非常热。我们团队现在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着重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能量密度,充一次电能用多久;二是安全性,不能因为使用电池而引起汽车着火、爆炸;三是成本,价格要经得起市场考验,新能源汽车才能普及。简单来说,我们就是围绕这三个点,来研究如何改进和创新新能源电池材料。 记者: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机制是怎样的? 李喜飞:孙学良院士和张久俊院士是团队旗帜、领军人物,指引着团队的研究方向。瑟福公司何显峰总经理、杨洪总工均给予了全力支持,他们有技术难题会交给我们,双方之间也有很多横向合作,这样就可以完美地实现产学研对接。团队成员在研究方向上有一个很好的统筹,由于锂离子电池一个短板就是我国锂资源很有限,所以我们在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同时,已开始涉猎如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子、锌离子电池等的研究。团队成员之间协作最重要的是一种idea的碰撞,形成1+1大于2的团队效应。我很自豪,我们是一个非常紧密且有活力的团队。 记者: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如何? 李喜飞:这里我先抛砖引玉,讲一下团队成员近期的一些成果。今年8月《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24.884,中科院JCR 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署名作者为Hirbod Maleki Kheimeh Sari的论文,并且被作为期刊封面论文重点报道,这篇论文我校为唯一作者单位,影响因子已经接近25。这个作者就是我们培养的一个来自伊朗的博士研究生。团队青年教师杨慧娟博士和博士研究生郝猷琛的科研工作最近分别发表在《ChemSusChem》(影响因子7.804)和《Chemical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6.164),均为中科院JCR 一区论文,也都被作为封面论文重点报道。团队青年教师秦戬副教授的科研工作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影响因子10.733,中科院JCR 一区,TOP期刊)。团队还有许多较好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这里就不再逐一列举。团队的组建发展其实得益于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下人才引进、科研奖励、学科建设政策的支持,而团队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也将会慢慢地显现出来,我坚信这会是一个良性循环。 记者:成立两年时间,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如何? 李喜飞:我们大概有一个梳理,包括与外面合作发表的论文有145篇,其中以团队为通讯作者单位的有62篇,被引次数1448次,其中4篇论文曾入选ESI全球1‰热点论文,12篇论文曾入选ESI全球1%高被引论文。这里面要谈到一个概念,我们称之为“借鸡下蛋”,就是要加强与一些名校、名师的校际交流合作,把他们的强项和我们的特色相结合,快速带动我们的科研水平,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孙学良和张久俊两位院士对团队的带动非常大,例如:两位院士主编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旗下国际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的即时影响因子已经达到19,我担任该期刊的执行主编,这就标志着我校作为参编单位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了国际顶尖期刊上,意义重大。 记者:科研成果光环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喜飞:“高倍引”榜单出来,我一个学生发了一条朋友圈:“李喜飞老师是我见过最拼的老师,我没有见过哪个老师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点,而且几乎每天都是。”我看了也很感慨,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而是学校里科研教师这个群体一个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周内周末、没有寒假暑假。这样努力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学校“追赶超越、实现双一流”的这一总目标。其实勤奋之外,我更想谈的是“兴趣”。像孙学良院士成就那么大,他每天晚上还会工作到1点,这在常人看来可能都很难理解。完全是兴趣也唯有兴趣,才能够支撑你不畏艰辛走下去。我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我很享受科研带给我的快乐。 记者:2019年“高倍引”榜单已经尘埃落定,下一步,有什么规划呢? 李喜飞:成绩已定格为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高倍引”榜单统计数据一年一更新,它是动态的,它不允许你有丝毫松懈、甚至不允许你走得太慢,它只会鞭策我更加地努力。科研不可能一下子从0到1,但我会在0到0.001、到0.002的突破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
采访手记:问及李喜飞教授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什么,他讲起了一个女研究生毕业合影时送给他的一句话:“我承认您是一个好老师,但一定不是一个好父亲。”对于家庭,李喜飞觉得是内疚的,两个孩子的成长他是缺失的,而对于爱人的付出、理解和支持,他一直心存感激。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下来,对李喜飞教授最大的印象就是谦逊,他一直谈的是他的团队,谈的是像他一样面临科研家庭两难取舍的科研教师这个群体,这就是“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上的西理工人,是他们一步一步推进着我校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我校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推动着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
转载自西安理工大学官微(XUT1949) |